区块链赋能
实践中仍然需要以传统的书证形式呈现出来,也就是需要以提取数据+快照+纸质+打印+公证的形式予以呈现,这使得电子证据一旦被提取就成为副本需要经过具有电子物证司法鉴定机构资质的机构和鉴定员以及专业律师的见证,并经过复杂的公证程序,不仅成本高、时间长,而且在庭审中取证、示证都存在难度。 区块链技术所特有的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存储等特性,恰恰与电子证据存证的痛点相契合。区块链可以降低电子证据存证成本、增强电子证据的真实性,从而提高诉讼效率。 目前,区块链+司法已在多个地市开始落地应用: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广州互联网法院「网通法链」、杭州互联网法院「司法区块链」等。 区块链助力司法在我国,电子数据的司法脉络以2012年为分界线,在此之前,电子数据不能作为独立证据参与诉讼,相关法律缺失,技术野蛮生长。2012年,我国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后,分别在民诉法63条、刑诉法48条中提出把电子数据列入法定的证据分类。之后,随着司法界对于电子数据的重视度日益凸显,有关电子数据的法律法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电子数据运用于司法领域的存证、举证、示证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电子数据走上了法制化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承认了区块链存证的电子证据用于互联网案件举证的合法性,是区块链技术应用与司法领域的重要一步。至此,区块链与电子证据的结合正式踏入了历史的舞台,开始逐步推行。 目前司法区块链主要可以解决三类纠纷:数字版权、金融合约以及网络服务合同。 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数字作品上传至司法区块链上,司法区块链各节点会对该作品进行审查,将需要存证的电子数据以交易的形式记录下来,打上时间戳,打包上链,生成唯一的哈希值反馈给用户。 基于数据加解密技术的隐私方案也是司法区块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用户只能看到一个哈希值,看不到哈希值所对应的原始电子数据,这也保护了当事人的隐私。目前,司法链上存证总量突破 19 亿条。 除了确权以外,司法区块链也会同步开始侵权监测,一旦监测到其他人使用了该数字作品,即会自动固化证据,为后续起诉提供电子证据。 上述过程,其实相当于简化了公证机关的流程,从而高效地对证据进行固定。 另外,用户如果发现其他人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可以立刻登陆互联网法院在线起诉。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交证据时,当事人可以将之前已经登记过的作品版权哈希值或者侵权哈希值输入进去,不用重复上传证据,这也简化了办案流程。 当然,除了司法区块链,一些法院也支持旗下的其他存证平台证据或者本地上传证据。 而从当事人起诉开始,调解、立案、送达、举证质证、庭审、判决、执行等影响审判质量效率、影响司法公信力的关键环节都会盖上区块链的“戳印”。 这些“戳印”包含了可信时间、可信身份、可信流程、可信环境等关键信息,并向区块链全体节点实时进行广播,全程留痕、安全可控、不可篡改,能够有效防范和减少纠纷的发生。全流程记录上链,进一步保证了司法的权威性和公开透明性。 司法区块链也在实际应用中,提升了案件审判效率。杭州互联网法院常务副院长王江桥表示,运用司法区块链技术后,由于事实认定清楚、证据确凿,杭州互联网法院知识产权类纠纷的诉前调解撤诉率已超过90%。 区块链司法存证仍面临挑战技术与法律规范是重点环节然而,尽管区块链司法存证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但仍不可否认,目前区块链在司法领域的广泛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区块链关键技术薄弱、业务流程与实际上链分离、电子证据认证法律规范未明确、复合型人才欠缺等四大方面。
以技术本身为例,区块链关键技术仍需要进一步突破。目前,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存在着技术承载力不足、上链带来的信息隐私安全保护技术不成熟、系统稳定性不强等问题。由于司法业务的特殊性,司法部门具有海量的数 (编辑:南通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