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南通站长网 (https://www.0513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产品 > 正文

从本源出发,分析设计存在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7-07-16 22:17:41 所属栏目:产品 来源:woshipm.com
导读:副标题#e#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伊卜生发现了一个缺口,重新设计了你我之间的关系,对于期待不同的人和追求差异的品牌总喜欢凭借直觉塑造差异(比如美化和强化标签),希望借这篇文章有所帮助,修补缺口。 一个人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努力做的一件事

当我们看一本书或听一堂课的时会做笔记,笔记本充当了记录信息的工具,如果是这种关系,当我们想要利用学到的知识处理问题时,会经常发现,笔记本里记录的知识虽然很有道理,但并不适用,乃至生搬硬套,到头来还不如不运用新知识,回归老办法处理结果更理想,导致获取知识的效率很低。

(2)修补缺口:改变主体

以上问题之所以出现,我认为最核心的原因是,人是主体,工具是客体,工具只能被使用,而没有生命。

如果换一个角度,笔记本才是主体,我们只是为了使他完整的人脑资源,情况就会不一样。

于是,我在自己的每一本笔记的封面上,都会写上“脚本”两个字,而我只是去完成脚本的一个执行者,这样一来,当我获取了某个知识后,就会自然的想象在未来的某个情境下,可以利用它做点什么,为了让“情节”丰满,我还会去找其他相关的知识,自然的形成串联。

当有一天我需要借助相关知识,去完成任务时,调取的就是一整段情境编码,而不是一堆信息碎片。

4. 社群 — 成员 关系的重新设计

(1)关键缺口:成员对社群满意度低

伊卜生之前参与的一次线上直播课程,所有学员统一在社群里获取课程资料,直播预告等信息,其中有一部分学员抱怨助教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

(2)修补缺口:改变衡量标准

实际上,这个社群所请的助教,是上一期的学员。但这一信号并没有有效传递给后边的学员,在他们眼中,助教一般都是很有经验的人员,必须为自己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稍有差池,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

后来,只用了一个很小的改变,就修补了这一缺口,把“助教”这个称谓改成“学长&学姐”,这时学员们得到一个信号,助教跟我们没什么区别,其实也是出自学员,只不过比我们优先学习了相关的内容,就算有些环节考虑不周,也是可以原谅的,倘若有些地方做的出彩,则会感到超出想象的满足。

5. 乙方公司 — 甲方 关系的重新设计

(1)关键缺口:外行指导内行

外行指导内行,在战略咨询、广告、设计、技术实现、法律支持、财务等第三方支持的领域,甚至是企业内部都十分常见。

究起原因往往是由于在大多数人的头脑里,甲乙双方的关系过于固化,就是需求者和服务者的关系。

伊卜生之前接到国内一所知名高校“AI实验室”的项目,项目方的目的是,在6个月内成为该领域国内最知名的技术提供商。

在我看来,应该先去为产品找到大规模的市场,并且在市场需求和产品属性之间形成闭合回路,最终形成产品化。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可对方负责人却表示,“我们已经知道了产品定位和主推人群,剩下的只是一些宣传工作,是在微博上、微信上还是什么渠道,你们决定。”

如果真的在这种条件下开始合作,可以想见结果不会理想,道理非常简单,就是在没有充分军火(传播什么内容、情绪、价值观)的情况下,就去选择在哪里开战(渠道),几乎是必败的。

(2)修补缺口:共同探索

甲方确信自己需求,第三方的作用只是提供服务,以满足这种需求,那么势必局限于单一且对双方都不利的局面中。

事实上,如果不去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我们几乎不可能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那么产生的需求,其实也相当表象。

比如前几天我和朋友决定中午去吃面,碰到两家毗邻的面馆(两个都不知名,我也从来没吃过),朋友让我决策,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其中的一家,但我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的决策。

后来,朋友问我为什么吃这家而不是另外一家,我几乎答不出,也许是因为这家VI做得更用心,出于一致性的心理,我觉得他们做面也更用心?或者是因为他们的文案正好和自己当下的状态有关,进而打动了我?总之如果不去有意识的分析,是不会知道什么影响了自己的需求和决策。

一家企业面对市场时,情况就复杂的多了,我们既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否正确,也不可能通过直觉判断用户的想法,哪怕去做市场调研,用户也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

因此就需要运用生理学、基因学、逻辑学以及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去获取别人心智中的答案。

研究的难度,堪比甚至超过任何一个自然科学的学科。

所以,为了优化合作机制,就需要先共同达成一致,这是一次探索,而非简单的服务支持。

可行的方式是,先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共同成立“实验室”之类的研究组织,在研究过程中,“甲方”人员也能更深入的了解到市场的复杂度,同时帮助“甲方”所有参与者在思想层面达成共识,避免内外部的分歧。

(修补外行指导内行缺口的方式有很多,伊卜生只举了其中一种)

6. 产品 — 用户 关系的重新设计

单边产品和用户任务:

(1)缺口:假设用户有行动能力,但事实使用时无意识

因为使用者四肢健全、年轻有活力,就认为让他们多费一点心力理解产品设计界面是合理的。

而事实上,移动端界面的设计,使用者常常处在一种非正常状态下操作手机,都是“行动不便者”,他们常常手上拿着重物,或者正在行走,或者带着手套,或者天冷手冻到没知觉……

(2)修补缺口:顺应用户直觉

好的产品设计一定是尽可能地降低使用者的认知负担,即便对方是一个行动不便的人,也能在“无意识”状态下,顺其自然地操作。

有效地缓解人和产品操作界面的隔阂,让人们使用产品成为享受功能的过程,更高境界是舍弃说明书,凭借直觉便可以实现产品功能。

比如每次在公司的食堂,在刷卡付账的窗口,提供了抽纸,大家可以自由抽取。虽然明明已经很方便了,但我就是经常忘记拿纸巾。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从本源出发,分析设计存在的意义

无论是装茶叶,还是抽纸巾,都存在一个问题——执行的任务差异较大,无法合并:

“合上盖子”无法跟“放勺子回原位”合并“刷卡付账”无法跟“抽纸巾”合并

用户相当于在两条任务流之间切换。

(编辑:南通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