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5大造车巨头「电动化」转型记
新能源汽车进入“硬碰硬”的时代,智能化将会是决胜的关键。 在新能源汽车的角逐中,以“智能化”为赛点的下半场已经来临。 近期,科大讯飞联合上汽成立星河智联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主要涵盖软件销售、软件开发、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智能车载设备销售等。 这也意味着,智能语音识别正在进入汽车领域。 汽车智能化发展到现在,各类的车展、云路演,上到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商,下到各路汽车经销商,都把“智能化”挂在嘴边。 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曾经说过:“智能汽车上路行驶的时间比多数人预料得要更快。” 各大车企的智能化方案已经走出了实验室,特斯拉和国内造车新势力的三大代表,蔚来、理想、小鹏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智能驾驶技术方案。 一众传统汽车品牌,像比亚迪、吉利、上汽、广汽在汽车智能化上也都有布局。 除了这些车企,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已经磨刀霍霍,在他们看来,汽车智能市场规模很大,是一个诱人的流量入口。 不过,回归现实,汽车智能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5G、云计算、大数据都具有较高的门槛,在具体的零部件上,还有各类的传感器和芯片,其种类之多也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深度整合。 一项智能技术、一枚零件可能集成了数十种研究成果,其中一部分零件甚至还处于依赖海外进口的阶段。 例如前阵子引起广泛关注的汽车“缺芯”事件,就揭示了汽车产业真实的现状,在零部件上,车用元器、电容电阻、芯片等核心二级件和原材料,90% 受制于海外;汽车电子方面,外资供应商占据了 85% 的份额。 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不仅需要承担产业升级的任务,还要实现汽车关键技术自研自产。 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汽车巨头,都在寻求突破,并企图争夺到更多的市场。 谁在抢滩汽车智能化市场? 自华为割售荣耀以来,华为造车的言论就甚嚣尘上,不过回顾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 2019 年的发言,已经明确了华为的重点本身并不是在汽车。 徐直军表示,“我们不会造车,但会通过技术来帮助客户造好车。” 汽车智能化的市场有多大? 徐直军表示,“未来汽车价值的构成 70% 不会在传统的车身、底盘上,而是在自动驾驶的软件,以及计算和连接的技术上。” 摩根士丹利在一份自动驾驶产业报告中也提到,目前的整车价值中硬件价值占据了 90%,软件占据了 10%,未来整车价值硬件价值将下降到 40%,软件价值上升到 40%,内容价值增加到 20%。 今年 2 月,十一部委联合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文件指出到 2025 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2035-2050 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简称、更加完善。 中信证券也表示,2023-2025 年科技公司主导的 L4-L5 商用车有望量产,2025-2030 年,乘用车智能驾驶渗透率将会从 50% 提升到 80%。
这些数据表明,伴随乘用车智能化的渗透率不断提升,设备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汽车的智能化已经演变成核心竞争力,谁能够掌握智能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占领更多市场。 (编辑:南通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