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南通站长网 (https://www.0513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电子化登记方式

发布时间:2021-02-17 15:52:01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互联网
导读:之前我和我的搭档有过这样的交流,「设计师是否要懂心理学?」。站在她的角度,设计师懂心理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我不是这么看的。心理学对设计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些帮助最终会形成一系列设计规范和交互原则,它们能帮助设计师规避一系列设计问题和风险

之前我和我的搭档有过这样的交流,「设计师是否要懂心理学?」。站在她的角度,设计师懂心理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我不是这么看的。心理学对设计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些帮助最终会形成一系列设计规范和交互原则,它们能帮助设计师规避一系列设计问题和风险。那么问题来了,设计师了解设计规范(How)就好了,为什么要懂心理学(Why)呢?这个问题我记得我们探讨了挺久。在项目中我主管问我,为什么你的设计需要引入心理学或者人因模型?几个优秀的设计师可能稍微改一下都能比你的设计好不少,那引入你的模型的意义在哪?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如果一个设计师能做到90分,怎么证明引入你的心理学或者人因模型后能把设计方案从90分提升到95分甚至是99分?如果证明出来,这个心理学/人因学模型很有可能成为设计规范或者交互原则,甚至是实用的设计工具,举例的话费茨定律、心智模型、Seev模型、认知模型算一个。

交互设计和人机交互的重心不一样的。交互设计讲求「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它主要是用现有技术服务用户;而人机交互更多是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技术包括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各种技术等等。人机交互主要是将即将成熟的技术孵化成产品,这个产品更多是做技术验证。如果要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融入到人机交互中,相信我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相信大家都会说,除了用户研究、数据分析以及市场分析,大家有没有尝试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推导你的设计或者产品呢?如果你能将推导做到论文级别,整个推导逻辑只围绕公司竞争力、相关使用技术和用户需求/痛点进行推导,而且整个推导过程找不到逻辑漏洞,相信我,你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为什么苹果的产品做得好,因为苹果站在用户的角度将最新的技术产品化并交给用户,并且每一个细节都会仔细打磨。最近WWDC 2020,苹果设计师讲述了十几号人花了1-2年的时间为iPad设计一个鼠标光标,在我们眼里可能会觉得不就是给 iPad 加个鼠标的光标吗,这没什么难的。但是你当把视频的内容看完,你会发现这个光标包含了满满的人机交互细节,苹果愿意为更好的用户体验买单。

重新出发

前面提到「互联网真的就是一碗青春饭」,现在说一下我的感受。前几年互联网的门槛真的很低,各种学历背景的人都能涌入这个领域,这没什么问题,但现在大批人才涌入人工智能领域确实难以费解,很多公司可能网上扒几个深度学习模型甚至写几个「if else」都敢说自己是人工智能公司,互联网太浮躁。这个问题本质的背后是信息的暴涨导致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如果你不给自己更换武器很有可能就战死在战场上了,还有就是当你发现人人都更换了装备,自己还在用落后的装备会觉得自己很落伍。但是你学会这把枪怎么使用了吗?很有可能今天给你一把AK47明天就要你学会使用狙击枪,但是你完全没有时间上训练场学习和了解这把狙击的构造,更没有时间试炼这把狙击枪是怎么用的。我记得电影里说过一个很优秀的特工,特工局训练他就在他身上花了几百万美元,你自己给自己投入多少时间和资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互联网发展节奏快导致每个公司存活的几率变得很小,这些压力都体现在每个人的KPI上,每个人只能用时间来换KPI。当你的工作不能为你带来专业上的持续成长时,你的作品随时被下一个迭代替换时,客观上讲,你工作了5年没成长而且没作品,你确实很有可能被随时淘汰。最近我看了一批简历和作品集,发给我的学生几乎都是海外研究生,同时我和业界大厂的朋友聊了一下,发现他们新进来的应届生很多是名牌硕士生,真的,后浪们正在虎视眈眈看着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当然也包括我。

在前面我提到过「本科生的能力不一定比博士差」,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你的专业能力能跟得上博士,即使差很多你也要有觉悟能赶得上他们。因为工作第五年,跟你本科同届毕业去考博士的同学很有可能已经出来找工作了,这时候就是验证你这5年究竟学了什么的最好时机。如果你不想在专业能力被他鄙视到,你要好好地想一下你的优势是什么,你有什么竞争力。

在一群博士教授身边工作交流是一件难得的体验,这在之前是从没想过的,但是学历不能代表什么,只有自己不断奋斗把差距缩小才是最关键的。本来今年这时候我的第二本书已经写完了,由于我太「乐于」工作,导致我的书有点停滞不前,希望今年能把书写完明年开卖吧。能进入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工作真的很难得,希望自己能在人机交互领域不断成长,而且能度过「工作第五年」这个坎,然后分享更多有趣的内容给大家。


 

那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用仿真环境,无人驾驶是在仿真环境中不断学习进化,等训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司机”才能真正开车上路。

第二个问题叫乘坐体验,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开车不仅仅要考虑开车,还要考虑乘车。有一种车技烂,不是把车开到河里去,而是开车能把自己给开晕车了,不过,这个问题归为驾驶问题当然可以,不归为驾驶问题当然也可以。

无人驾驶是把这个问题纳入了考虑,首先就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如何形式化的问题。乘坐体验是一种感受,非常主观,但要使用数学工具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要将问题形式化。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人的主观体验,真的可以用莫得感情的数学公式来表达吗?

无人驾驶的研究者回答是:可以的。譬如说刹车,遇到突发情况当然要刹车,但如果刹车太硬太急,乘客又会很容易觉得恶心。这是一对矛盾,而这对矛盾完全可以用数学公式来描述,再进而找到最优解。

具体的内容还有很多,相关数学公式和介绍可以阅读《智能驾驶技术:路径规划与导航控制》的“基于车辆约束的最优轨迹”。

关于作者:莫凡,网名木羊同学。娱乐向机器学习解说选手,《机器学习算法的数学解析与Python实现》作者,前沿技术发展观潮者,擅长高冷技术的“白菜化”解说,微信公众号“睡前机器学习”,个人知乎号“木羊”。


(编辑:南通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