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南通站长网 (https://www.0513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离世后微博、微信账号们怎么处理?

发布时间:2021-01-18 15:23:08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互联网
导读:所以就有了结论:Apple car 作为苹果未来 20 年的新成长曲线,将复制 iPhone 神话,在消费市场势如破竹。 这一线性外推式思考模式的直接结果就是,每当苹果造车传出风吹草动,距离消息源越远,舆论便越亢奋,越对苹果神话深信不疑。这样的现象,对二级市场投

所以就有了结论:Apple car 作为苹果未来 20 年的新成长曲线,将复制 iPhone 神话,在消费市场势如破竹。

  这一线性外推式思考模式的直接结果就是,每当苹果造车传出风吹草动,距离消息源越远,舆论便越亢奋,越对苹果神话深信不疑。这样的现象,对二级市场投资不啻于一种扰乱。

  实际上,仅从常识维度出发,我们便不难窥探苹果造车的意图与现状:智能汽车的研发制造路径,无非是电动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以这三重递进式分层逻辑为刻度,可以清晰测量苹果造车的时态。

  【1】 电动化维度:电池技术上限无法突破

  一辆电动车的核心功能性零部件是“三电”系统。经过过去 10 年发展,以韩中日电池厂商+欧美功率半导体厂商为产业核心的动力电池系统+电驱/电机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对全球电动车产业形成冗余性支撑(当前芯片短缺现象属于前期挤兑+疫情干扰导致的短期偶发性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看到了特斯拉(NASDAQ:TSLA)入门级车型全球性交付同时,价格不断下探;我们也看到了蔚来(NYSE:NIO)、理想(NASDAQ:LI)甚至小鹏(NYSE:XPEV),均在短短的数年时间,从一个“铁·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玩家;我们还看到了传统车企纷纷制定了明晰的电动车规模性量产时间表,反扑窗口期将在 2022 年-2023 年全面开启。

  这些基本事实都证明了一件事,在 2020 年研发制造一辆电动车,万事具备,唯一的门槛是资金。苹果当前手握 1.3 万亿人民币现金流的储备,踏平这个门槛轻而易举——这也是舆论对苹果造车极其乐观的主要原因。

  但是,最为核心的现实问题在于,基础设施的齐备只是电动车研发制造的下限,决定其上限的仍然是它的心脏——电池技术本身。对此,市场中流传着一个段子,虽戏谑却直通本质:特斯拉是一家能源公司,电动车只是附属产品。

  对于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着长期的跟踪:2020 这一年,电池(甚至是电动车产业)的最大技术进步在于“物理异构”层面的突破,较大幅度提升了单一车辆的电池额定容量(提升幅度接近或超过 50%)——从比亚迪(SZ:002594) 的刀片电池,到宁德时代(SZ:300750) 的 CTP 技术,再到特斯拉的 4680 无极耳电池,莫不如此。
 

“优质内容得人心”外,B站跨年演唱会的另一个示范效应是:互联网公司入局跨年,不失为获取新流量入口的好选择。当时就有不少媒体预测,B站之后将会有更多平台打造属于自己的跨年晚会,腾讯的入局也佐证了这一预测。

  不过,一个爆款产品很难独享红利周期,各个领域的精品内容会源源不断地出来,抢占年轻人的关注。所以,在腾讯视频的设想中,《脱口秀反跨年》不仅是当做一档节目去做,更重要的是希望它能成为一种文化与潮流。

  互联网公司的入局并非没有给卫视带来危机感。比如,一向以舞台著称的江苏开始强化这一优势,去年将 70% 的费用用于舞台制作,视觉总导演唐焱打造的打造了兼具审美意象和科技质感的水滴型舞台,获得了广泛好评,也让B站跨年演唱会总导演宫鹏羡慕不已, “我一直很喜欢唐焱老师设计的江苏卫视的整个舞美,很高级。”
 

  从 2018 年饿了么成为阿里系至今,原饿了么高管人员接连出走,阿里系高管逐渐全盘接管。饿了么外卖份额日益滑坡,新掌舵人王磊的“6 楼打 2 楼”变成行业笑谈,脉脉上关于昆阳(饿了么 CEO 王磊)、白起(原本地生活副总裁李杨东)的话题里,基层员工总是一言难尽。

  饿了么、口碑员工向虎嗅证实了本地生活内部壁垒的严重性。饿了么员工至今看不了“阿里味”(阿里员工交流的内部社区),系统权限未对齐,职级未对齐,内部歧视链明显,阿里集团>口碑系>饿了么系。“饿了么员工甚至连外包都不如。”一位饿了么员工告诉虎嗅。

  在阿里生态中的尴尬境地,使得饿了么的终局模糊而无法预知。何时能摆脱这种窘境?

  现在看来,任重且道远。
 

  我想,既然是创新业务,必然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我们为这个创新组合计提了充分的拨备,用以覆盖部分创新不成功可能带来的损失。

  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内部找出了很多值得检讨的地方。比如,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场景来切入金融?以长租公寓行业为例,这次事件敲响了一个警钟,全社会对于长租公寓中涉及的租客、业主及长租公寓平台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共识,比如蛋壳公寓到底是二房东还是业主的代理人?

  由于基础法律关系、监管框架没有明确的社会共识,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各方都有可能出现极端行为,即便我们的初心是好的,但结局不一定是完美的。所以,我们在选择场景金融时,一定要考虑相关场景的基础法律关系和监管框架是否健全。

  还有一点很重要,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在具体业务中,除了满足合法合规的底线之外,尤其要从消费者保护的角度出发,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一头一尾”是我们最深刻的反思。这几年,微众银行的发展的确较快,但这次事件同时也深刻提醒我们有很多短板需要补全。

  CBN:近一两年来,微众银行一直都在探索场景金融,通过场景带动金融需求,这次事件之后,你们的场景金融战略是否会有所变化?

  顾敏:其实,大部分的日常金融需求都和场景相关,尤其是较大额的金融需求。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企业发生的风险,而“妖魔化”场景金融。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过往,场景金融模式多为“通过场景主导金融”,而不是“金融和场景相互配合”,所以我认为,在未来,我们的模式更多的应该是用金融或银行服务去协助场景的有序发展。至少,“金融”和“场景”要处于相对平衡的位置,而不能是“一边倒”地由场景去主导整个业务的发展方向。

  坦率地说,“蛋壳事件”之后,我们有反思,认为我们可能原来在一些地方对自己的要求还不够高。我们也在内部进行了很多宣导,希望同事们再接再厉,要提升对业务设计的各项要求,额外考虑更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因素,才能把客户服务得更好。

  另外,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创新业务组合”会持续发展。不断创新,这也是微众银行的基因,更是我们存在的理由。

(编辑:南通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