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隐私
像一句可怕的预言,在让人细思恐极的方方面面,提醒世人智能时代的福利,正被不断泄露的隐私所透支,留给置身其中毫不知情的我们的,是被支配的恐惧。 积蓄多年,隐私和大数据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而敏感,随着新兴技术产生大量数据,关于两者之间对战会越来越激烈。在海量关于个人信息的数据生成后,数据公开与数据共享可以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存在不能忽视的安全问题。如学者们所焦虑的,“我们拥有所有信息,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没有真正决定什么是私有或公有领域”。 商家所搜集的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在于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去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和爱好,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但在整个过程中,却隐藏了不对等的“协议”与不对称的信息。对于用户来说,即使能够仔细阅读超长的所谓官方授权声明,可能也很难准确知晓哪些信息会被抓取、哪些信息会被保护、哪些核心个人信息可能面临泄露的风险。 而作为获取数据的一方,则恰恰相反。无论是安装了摄像头的商家,还是握有大量用户授权的平台,从一开始就获得了相对于用户更完整的信息,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更大的主动权、更灵活的可辩解空间。当这些大数据处于监管模糊的无人之境时,技术进步便开始展现它邪恶的一面,信息极易被滥用,巨大的负面效应随之浮出水面。 近年来,隐私保护加速进入立法和监管的视野。去年,《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规定了涉及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的相关内容,明确了自然人在隐私和个人信息上应该享有的权益。除了寻求监管角色的支持,商业的伦理底线仍需恪守。企业习惯了默默将用户隐私拿过来据为己有为我所用,终将面临信用崩塌的反噬。
面部识别技术的进步,数字化设备的升级,关于大数据和隐私问题的辩论将继续下去。不确定的是,日益享受其带来的“便捷性”时,我们将走向 (编辑:南通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