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是人机与艺术统一的智能系统
发布时间:2021-06-16 13:52:38 所属栏目:大数据 来源:互联网
导读:《星际穿越》是人类历史上科幻电影的集大成者,是一部堪称完美的科幻电影。这部电影非常踏实,和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幻在美国、欧洲那么厉害?而在中国却那么不厉害?并以此为话题导入,进行今天的报告。
《星际穿越》是人类历史上科幻电影的集大成者,是一部堪称完美的科幻电影。这部电影非常踏实,和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幻在美国、欧洲那么厉害?而在中国却那么不厉害?并以此为话题导入,进行今天的报告。
科幻电影是人机与艺术融合的智能系统
一、科幻的起源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四大文明古国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痕迹。欧洲则继承了最早的两个文明的本质性研究——对人和物之间关系的研究。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两个文明,距今六七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它们主要研究衣食住行和正常的物质条件,后来传递到地中海,在欧洲衍生出了科学和技术,研究物、原子分子、人和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科学和技术起源于欧洲,科幻在这些地区长盛不衰是有历史渊源的。
而美国是移民文化,它不但继承了欧洲的科学精神(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还融入了印度中东一带的神学(人和神之间的关系)。人和神之间的关系注入到他们的文化里,中华文明的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的作用思想也部分地融入他们的文化里。所以美国的好莱坞成为科幻电影的发源地,而科幻根植于四大文明古国。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科学的发展起于欧洲,而智能技术发展于美国。科学和技术不一样,即1956年之后是技术,1956年之前是科学,如图灵测试(The Turing test)为后来的人工智能科学提供了开创性的构思。
什么是科幻?科幻就是把想象和现实的碎片连接在一起, 形成一种力量,或者形成一种情感性的爆发。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姆·约瑟夫·谢林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1775—1854)曾说过:“以有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无限,就是美。”而智能是什么?智能也带有这个色彩——把无限的东西用有限的方式表征出来,就是智能。
关于对“智”的定义,有两个标志性的人物:一个是我国的孟子,一个是奥地利的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孟子·告子上》提到:“是非之心,智也。”。奥地利经济学家、哲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1881—1973)在所著的《人的行为:经济学论著》(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中提到:“知识的起点便是明确区分A与非A。”(图1)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区别在这两句话中就表征出来了。西方人讲理性、讲逻辑,东方人讲伦理、讲道德、讲感性。所以东方和西方在对智能的理解上有着很大差异。最根本的差异体现在2500年前,西方科学和哲学之祖泰勒斯曾经说过一句箴言:“Water is best”(水是最好的),这句话就是科学的起源,也是哲学的起源。水孕育了生命。而中国人讲到水,孔子和老子都曾说过“上善若水”、“逝者如斯夫”,这些道、德、伦、理性质的内容在很早的时候,东西方的思维差异就体现出来了。
二、大卫·休谟之问
休谟之问,即所谓从“是”(being)能否推出“应该”(should),亦即“事 实”命题能否推导出“价值”命题。它是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这个问题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之后许多著名哲学家纷纷介入,但终未有效破解。
休谟说过,很多因果关系是习惯和风俗造成的,而不是真正的推理、逻辑造成的。休谟之问,就是智能的起源。解决了这个问题,强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就会打通,就会出现科幻电影中出现的那种匪夷所思的机器人。现在所有机器的瓶颈都在智能上,而且在智能的软件和人的智能的模拟方面一直没有打通。而人是可以打通“being”和“should”的。
休谟之问的意思是从事实里推不出应该来。以清华大学校训为例:“天行健,君子必自强不息。”天行健,就是宇宙运行得非常强健,它和人的好与坏没有关系,那是客观事物,是being。一个人想成为一名君子,一个很有力量 的人,这是should,是主观的。客观和主观是割离的,这在休谟之问里推不出来的。但在中国知识体系中是可以推出来的,是可以类比、可以隐喻的,也可以从事实里推出价值观来。
![]() (编辑:南通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